李贤提前感受到一件事情,那就是他对言官们似乎失去了控制了。或者说不能说失去了控制了。
而是控制不如之前那么紧密了。
虽然还没有到明后期,言官与首辅之间,近乎冰火不同炉的局面,但是李贤也不得不花费一些事情,面对明报上面各种意见。
当然了,很多意见未必是对着李贤却的,有些声音是或明或暗的抨击皇帝一些政策。
但是这些事情,也是要李贤来处理的。
毕竟没有人会指名道姓说皇帝,作为内阁首辅自然要为皇帝承担下来一下。
这就是内阁首辅的双重性质,在百官面前是皇权的延伸,在皇帝面前却是百官的代表,做得好了,就是内外和顺,政通人和。
做的不好了,那就是猪八戒照镜子,里外不是人。
而李贤觉得,他似乎要走向后者了。
一方面是皇帝奇思妙想,离经叛道。另外一方面报纸让很多隐藏在政务奏疏之中的事情,公开化,透明化。如此一来,李贤也少了很多左右腾挪,缝合弥补的空间。
就今日这一件事情。
大部分底层文官不会理解李贤所想到,一二三点苦心,只会看见我大明开国以来,攻不克战不胜,虽然有所小败,但是很快就挽回局面了。
军功远迈汉唐,
唯有安南小国,不自量力,夜郎自大,屡屡犯境。朝廷不思大军惩戒,反而屡屡退让,定然是有奸邪在朝。
而这个奸邪是谁?
就不言自明了。
李贤的位置也不好过,他在朱祁镇面前做出很多维护士大夫集团利益的举动,但是百官是看不见的,能看见都是皇帝很多举措,李贤并不能阻止,也就是不能匡扶皇帝。
对于,这种引报纸而引发的舆论风潮。朱祁镇也是乐见其成的。
毕竟,朝廷做事本来就不可能偷偷摸摸的,很多重要奏疏都会登在明报之上,对整个天下吹风。
而且朱祁镇也相信,他要做的事业,不管是被多少人诋毁与反对。总就是一件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事情,是可以放在光天化日之下,任天下品点的事情,是可以放在历史之中,任后人评说的事情。
虽然因为而今的政治原因,朱祁镇不愿意撕破脸,并不是说朱祁镇就会一直将自己的政治观点隐藏起来。
总有一日大白于天下。
而明报之上,看似轰轰烈烈,你方上罢我登台,但是真正幕后黑手,就是商辂,是朱祁镇。
这一切都在朱祁镇的控制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