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祁镇当初在通政司设邸报的时候,是留了缝隙了,并没有说不许民间办报,但是这一道缝隙,还真不是寻常人能接触到的。
也就是薛瑄这样在中枢都混到了六部侍郎的地步,又致仕的民间人士,才能抓住这一道缝隙。
朱祁镇召见于谦问道:“这一件事情,先生以为当如何?”
于谦咳嗽了两声,他本意不想开这个口子,倒不是于谦思想不开放什么的,单纯是于谦觉得控制不住局势了。
在他感觉之中,北京城几乎就好像是锅煮沸的开水,无数人咕咕嘟嘟的发出自己的声音。什么样的情况都有。
看似天下太平无事,但是在于谦看来,这甚至比一场战争还要危险。
理学有问题吗?
自然是有的,于谦也不是一个虔诚的理学信徒,但是理学从宋元到现在,一句巩固了官学地位,统一士大夫的价值观。
这是理学的功劳。
要知道,明初太祖与太宗都在推行理学。先后确定理学的官学地位,是太祖与太宗是理学信徒吗?
如果是的话,太祖也就不会删除孟子一些文字,而太宗也不会搞什么靖难,也不会杀了方孝孺了。
无非是对统治有帮助。
大明江山最重要的是稳定,中国这个大国,没有什么比稳定更重要了,什么样的坏秩序,也好过没有秩序。
只是于谦更明白皇帝的心思,皇帝虽然这样问了。看神情其实他已经有了答案了。
于谦说道:“臣久在地方,对明报诸事了解不深,这一件事情还请陛下圣裁。”
朱祁镇说道:“放民之口,甚于放川,既然有人想办报,朕也不拦着,由通政司办了便是,只是如此明报就不好放在通政司了,放到翰林院之中吧。”
“给商辂加一个翰林院学士,主持明报吧。”
通政司是朱祁镇设想负责管理报纸事务的机关,让他们再办一分报纸就不大合适了。而且在朱祁镇心中即便是官方的报纸,将来也未必只有一分,正好将明报转为翰林院。
让翰林院那些笔杆子做这一件事情,其实比通政司更加合适。
也给商辂升官了。
算起来商辂的资历什么的,也差不多了,也到了大用的时候了。
于谦说道:“圣明无过陛下。”随即咳嗽两声,说道:“只是,老臣愚钝,不知道陛下而今到底要做到什么地步,还请陛下给老臣一点提示,也好让老臣知道该如何办事,怎么收拾这个局面?”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;https://kpc.lantingge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