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自28团这一伙人,听到喊声都起来,把自己的背包打好,洗了脸,然后被人引到一间堂屋围桌而坐,准备吃饭。
房东为了表示对远道而来的新四军的欢迎,端出一大盆玉米粥,两大盘叠得整整齐齐的黄色煎饼,还有几碟小菜。有一位同志和张庆林咬了一下耳朵,他低声地说道:
“张营长你看,这家房东对我们满客气的,还给我们摊鸡蛋饼吃”。
从头天下午三点多吃过饭,到现在有十八个钟头没有吃饭了,大家的肚子也确实饿了。一见端来饭菜,就毫不客气地吃了起来,这黄饼子越吃越不像是鸡蛋饼,吃起来很费劲,但大家不好说什么,只是狼吞虎咽地吃下肚子就是了。
饭后有人问来接待的当地同志:
“我们吃的是什么饼,是不是鸡蛋饼”?
当地同志说:
“这可不是鸡蛋饼,这叫做煎饼,是用玉米和小麦磨成浆摊成的。这种饼现摊现吃香脆好吃,如果放久了,冷了吃起来就费点劲,人们称它为“摇头饼””。
张庆林后来才了解到,煎饼是当地人民习惯吃的常用食物,家家户户都会做,也是群众支援部队的主要口粮,是妇女们烟熏火燎,一张一张地摊出来供给部队的给养,是妇女们支援新四军抗战的一大贡献。
第二天,张庆林他们到了沭河大队大队部驻地——麦墩,县委也住在这里。实际上,这里已是潼阳地区党政军机关常住之地。因此人们把这个小小的麦墩村称之为潼阳的“莫斯科”。
在麦墩乡当乡长的就是只有十八岁的年轻姑娘倪兰同志。她是一位很能干的年轻女乡长,人们也称她为“首都麦墩市市长”。
倪兰同志长得粗壮结实,工作泼辣能干,人们还送了她一个美称为“假小子”呢。
到麦墩的第二天,沭河大队召开了欢迎大会,欢迎张庆林他们这些从主力部队来的同志。出席大会的还有潼阳县委和县政府的章维仁、江剑农等同志。
大队长王通吾首先讲话,他以浓厚的沭阳地方乡音,欢迎28团同志的到来:
“为了巩固扩大潼宿海抗日根据地,扩大和建设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,我们要互相学习,互相帮助,团结起来,为革命事业作出新贡献”。
从主力部队转到地方部队工作的同志,在地方同志关怀下,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,同时也对提高地方部队的战斗力,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。
经过三年时间,潼宿海地方武装,有了新的发展,沭河大队编为淮海分区第3支队,下辖7、8、9共计三个团,成为具有机动作战力的野战部队。
三支队成立之后,各个县又组成了新的独立团,日寇投降后也上升为新的野战兵团。
1941年初冬,张庆林带着4营到东海县和3营一起活动,同时兼任3营教导员,4营教导员留在大队部工作,所以4营的教导员是3营大队长宋理南兼任的。
3营是原东海县大队改编,于1941年初由各区中队组建而成。为提高部队机动作战的能力,实施统一指挥,同年秋编入沭河大队。
因为东海地区尚没有组成新的县级武装,3营还留在东海沭阳之间活动。
3营的部队组建不久,装备较差,只是在根据地边缘地区进行小规模游击活动。只有步枪(三八式、捷克式,湖北条子、套筒子和一些土镏子)和手榴弹,没有机枪。没有经过艰苦激烈的战斗锻炼,缺乏作战经验。
3营营长宋理南同志,是当地干部,知识分子,工作积极。待人诚恳,求战心切,总想找机会打打仗,锻炼部队。
张庆林和宋耀南很合得来。那年张庆林才19岁,干部战士说张庆林是“娃娃”教导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