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家以族学出名,最风光的时候有外邦人来学习大燕文化,後来老傅家出了些大逆不道的子孙,纷争不断,大小战事缠绵数十年,有条件读书的人越来越少,苏家老一辈相继离世後,苏家族学也一天不如一天。

    到了苏纪茂、苏纪珅这辈,再没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了,师资也大不如前,生源多数是西营望族的子弟。

    苏纪茂正式当家後,兄弟几个就携家眷自觉地搬出了老宅,只有苏纪珅这房还留着。

    苏纪珅是进士,又在翰林院待过,以後多半还会回去,这是块活招牌,大房费了颇多诚意才把他们一家子留下。

    只是苏纪珅这个翰林当得并不顺,先帝在位时因爲内战不止,国库空虚,他高中那年翰林院就停了俸禄。

    他出身富饶的西营,苏家又是建州望族,不靠那点俸禄也能过,本想把妻儿接到京城团聚,结果各藩王直接在京城开战,别说老百姓了,当时的皇帝都偷偷跑了。

    他的上官得知後,对老傅家彻底失望,冒着背负大罪名的风险解散了翰林院,命大家先离开京城躲战事。

    苏纪珅却不想走,因爲翰林院有这麽多典籍,若是被抢去了,是朝廷的损失,若是被潜伏在京城的外邦人趁虚而入,那更是大燕的损失。

    然而就在他打算去表态自己愿意留守的当晚,几位上官点了翰林院的库房,跟整个翰林院一同被烧成了灰烬。

    这一大变故,他还没来得及缓过神,京城的战事更紧张了,城门全开,哪怕是只家禽都急着往外跑,在仆从的劝说下他不得不选择随大流逃出京城回到建州。

    再後来就是皇帝和他那些兄弟、儿子谈判,最终大家互相让步,争取了短暂的和平。但谁都知道皇位早已摇摇yu坠,王们早不把这个皇帝放在眼里,不过是想先除掉其他竞争对手罢了。

    皇帝回朝後颁布了六道圣旨,其中就有重建翰林院的一项,离开京城的翰林们又纷纷收拾行囊回去,苏纪珅也是其中一员。

    亲眼目睹过付之一炬的旧翰林院,还有未定的时局,苏纪珅人在京城心却不平静,他总觉得过不了多久,自己还是得离开。

    翰林院的重建跟他预想的一样复杂,多了许多生面孔,各方势力都往里安cHa人手,甚至书都没读过几年的人都能管起事来。

    短短数月,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机构,暗cHa0汹涌,隔三差五的有人出事,氛围令人窒息。

    苏纪珅小亏吃了不少,但苏家当年还是建州望族,在京城也有名有姓,不少西营权贵的子弟都上过苏家的族学,只要他不站边,不帮人瞎出头,怎麽也不会针对到他头上。

    可时间一长,想到每天都要过这样的日子,苏纪珅就觉得没意思。最终他放下了曾经远大的抱负,辞官回建州,并决定不再回朝。

    他回乡不久,战事再起,且b之前蔓延得更广,整个大燕都陷入水深火热。那几年穷人是真的穷,富人由奢入俭的也bb皆是,撑下来的多是底蕴深厚的大族。

    如今大燕已不在,傅家那位长年被忽视的老三傅佑桁,bSi窝囊了一辈子的亲爹,又收拾了叛王,不顾反对改国号爲旬。

    谁不说一句世事难料呢。

    “爹,儿子不孝。”

    苏柚看到站在门口等他多时的苏纪珅,没进门就跪下了。

    苏纪珅本有一堆的训斥,一堆的关心,在看到狼狈的小儿子时,只有痛心和自责。

    本该养尊处优的小儿子,生生经历了残酷的六年。